不是专业出身,
却有百万粉丝
追看她解说诗词背后的故事
不愿随波逐流追热点
但一出手,
却接连击中爆款
视频里,
她是眉的说,
一个百万粉丝文化博主
镜头外,
她是浙江人民出版资深编辑钱丛。
彼时,刀郎发布《罗刹海市》,
互联网一下沸腾
当吃瓜群众沉浸在
歌坛大咖们恩怨情仇时,
抖音上,
账号眉的说《罗刹海市》
则被网友赞爆,
被称为:
全网最有格局的诠释!
video: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mp/readtemplate?t=pages/video_player_tmpl&action=mpvideo&auto=0&vid=wxv_3357498114957639680
视频里,
钱丛用她一贯平缓的语调,
娓娓道来:
“罗刹海市真的
只是娱乐圈的一场骂战吗?
那你就太小看刀郎了。
如歌如诗的语言
层层递进的情绪
抽丝剥茧的分析,
阅读量超3200万,点赞量近100万
一周涨粉30万。
现在想来,
钱丛也觉得不可思议。
不过
她对数据都抱着一颗平常心。
“毕竟我还有本职工作呀。”
此刻,
她更看重自己有没有尽兴
有没有在文案的梳理写作中有新的收获
以及能不能让更多的人
与传统文化中的那些情感共振、共鸣
发现身边被忽略的美好。
后知后觉的诗歌DNA
很多人对文化博主有刻板印象,觉得能鉴赏唐诗宋词的,不是从小饱读诗书,就是家学悠久以至于耳濡目染,再或者是相关文史专业毕业。
不过钱丛表示“真不是”,和很多一听“背诵全文”就头大的85后们一样,小时候的她,虽然觉得古诗词挺美的,却也没太多兴趣,只是“受大人的要求而强行背诵”。
“随着年龄的增长,阅历的增加,见过更广阔的天地,了解更复杂的世界,才会猛然在某一天被某一句古诗词击中内心。”钱丛的这一天,是第一次离开家乡,离开父母的那个大一中秋。
“中秋节看到高原的月亮,第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千里共婵娟,苏轼笔下的月光,美好却又带着凄凉。虽然时隔千年,却可以与古人望见同一个月亮,产生同样的情感,就像李白说的:
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
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
如果没有古诗词,很难想象我们可以跨越千年时空,与古人产生这样强烈的共鸣,我觉得这也正是古诗词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影响。”
西宁素有“诗歌高地”之称,每年青海湖诗歌节,都有大批耳熟能详的诗人来访,比如舒婷、西川、席慕容等,而她的母校青海师范大学也是卧虎藏龙,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杨志军毕业于这所大学,而在《百家讲坛》一炮走红的鲍鹏山也曾任教于此。“我身边很多同学,朋友都是诗人。”。
天时地利人和,至此,她身上诗歌DNA觉醒了。
无心插柳的爆款
凡事都有因缘际会。就像17岁去西宁读大学,之后又在青海人民出版社做了2年责编,负责诗歌散文出版,钱丛和诗歌的羁绊也更深。
2016年,她来杭州定居,入职浙江人民出版社,工作的内容和之前相似,也是人文社科的内容。
2022年8月,一半是响应单位新媒体发展的号召,一半是自己的兴趣爱好,钱丛用了自己最爱的“眉”字,以“眉的说”开了个号,主要围绕诗词歌赋、古代传奇和作家故事这些内容,钱丛希望能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找到更多同好,让更多传统文化得以传播。
和一般的诗词解说号不同,她不纯讲诗,用钱丛的话说,第一不喜欢,第二自己不专业,另外“再讲也讲不过叶嘉莹这些大家……”。
她更喜欢讲自己对诗词的理解,甚至是带着个人“偏见”去解读古诗词、讲述古人和他们背后的故事。
可能是这种富有情绪的表达方式,让网友耳目一新。
她的号涨粉很快,不到2个月就破1万粉丝,去年此时,就10万粉。不到1年就收获3个千万爆款,一个前面提到的《罗刹海市》,一个是《相思》,另一个是《白居易 湘灵》,前两个用她的话说,全是当初不太想做的。
钱丛之前的选题,大多根据自己喜好来定,天马行空,想到啥做啥。
对当下的热点她不感冒,也有些警惕。彼时刀郎《罗刹海市》上喧嚣尘上,经不住领导和同事的“试试看”,于是查了几宿资料,切了几个不同角度,连发了3期视频,竟真的一举击中。
“古人写相思的九重境界,李白只在第六重,你能体会到哪一重?”这是《相思》的开场白,钱丛觉得这个视频更多是一个排列,含金量还是少了点。但可能是开场的钩子,戳中了很多人的心,一下涌入30万点赞。
video: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mp/readtemplate?t=pages/video_player_tmpl&action=mpvideo&auto=0&vid=wxv_3357498857852764162
零零总总的这些给她了一些启发,毕竟这些小技巧能事半功倍。
最近阮经天的《周处除三害》热映,虽然她忙得至今都没去影院看,但在翻阅资料后,找了一个新点“都知道《周处除三害》出现在教科书里,但你知道后面都经历了什么吗?”这个视频反响也很好。
很多网友表示,看完电影,再看她的视频,直呼:学到了很多。
取舍的痛苦和收获的幸福
一个3-5分钟视频文案,大约500-800字左右。
钱丛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完成定稿。
因为本职工作忙碌,梳理脉络,攒出框架,取舍干支,打磨文字,几乎是在她零碎的时间里完成。这其中钱丛认为“取舍”最折磨她。
这个千万爆款《白居易 湘灵》第一稿她写了5000字,删减4000字的过程,让她无比痛苦。
《二十四节气》虽然视频1分23秒,文案100来字。但背后是她选了200多首诗,重新进行串联,光押韵,就费了她很多时间,“写完才明白古体诗有多难。”
不过也有例外,比如《黄河》的文案,是她一个通宵搞定的。文思喷涌的动力可能是deadline。“来青海,免不了和故友相见,晚上还会喝上一点,但是第二天必要要录呀,要不然就来不及了。”
video: 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mp/readtemplate?t=pages/video_player_tmpl&action=mpvideo&auto=0&vid=wxv_3357499368047902722
一路走来,钱丛享受这种内容创作,虽然也常会有“努力但没有回报”的事。她非常喜欢宋代大文人苏轼,市面上朱刚《苏轼十讲》,复旦王水照的书,她都有阅读。
“就像王安石评价他所说的,不知更几百年,方有如此人物。苏东坡确实是千古罕见的人物,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,更因为他这个人本身。读懂苏东坡,相信很多人都会更懂人生的悲欢离合,也更懂那个内心深处的真实的自己。”
她为此找了一个点,写了王安石和苏轼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,写完她自己感动了很久,但播放的效果却和她预期有差距,“不过,有点意外的是来了很多王安石粉,在视频底下留言讨论”
她很感激粉丝一路陪伴和对自己的指正,“我普通话不标准,平仄不分,发音不清,比如随风潜入夜,Qian 我会读起来像Qie。”
还有粉丝指出一些事实差错,比如欧阳修《采桑子》笔下的西湖,其实写的不是杭州西湖,而是颍州西湖。“我的文史知识不扎实,难免会有失误。之后我肯定会更注意。”
最让她感动的是有外地老师把她的的文案改成了舞台剧,让孩子们来演。她很开心自己的作品能有这样的作用。
钱丛的老家,离长江不到100米。17岁之前,她对这条江没什么太多的感情,“那一江水可以忽略不计,跟我每天呼吸的空气一样,是理所当然的存在。”
直到有一天她离开家乡,去了远方,才猛然发现,长江原来是那么非同寻常。“我觉得传统文化也是这样,它就像是那一江水,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,我们习惯了它的存在,甚至忽略了它的作用,直到有一天,它被你从灵魂深处唤醒,我们才会猛然发现它有多么美好,它对心灵有着怎样的抚慰,它是多么不可或缺。”
而她希望自己未来更多的分享,能唤醒大家内心深处的“诗情画意”。
潮新闻记者 周勤 文 图片、视频由受访者提供责任编辑:倪王镇 |